从“免费踢球”到“18万赎身”,是孙继海的青训模式错了吗?

作者:小小主编发布时间:2025-05-28 12:04:29阅读次数:0

图片

图片

12岁男童在孙继海办的青训踢了一年,因伤想退出却被索18万违约金!?

这两天,这样一条消息在社交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。一名家长发布视频,称自己孩子在孙继海旗下的“嗨球少年”免费青训了一年,因膝盖受伤提出离队,却被要求高额赔偿,否则拿不到“自由身证明”。这场“免费训练1年要赔18万”的争议,乍看就是“母爱”对上“天价违约金”,但深究背后,还有一重复杂的利益博弈和制度空白。

图片

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

“免费”并不真正免费

孙继海的“嗨球少年”一开始打着“全免费”旗号,从训练到国际比赛都给孩子买单,显得很有情怀,但“免费”的项目也要硬着头皮赚钱或者募资。吃住、教练、医疗、比赛、外出观摩,样样都花钱。其商业逻辑是:先投喂“幼苗”,一旦孩子踢出来,将来转会、签职业队,就能赚回培养费。

问题是,“幼苗”在成长过程中随时可能“移栽”——有的孩子想回校园读书,有的被其他俱乐部“挖角”。没了合同约束,这些年青训机构常常前期投入一场空。所以才有了“退队赔违约金”这种补偿机制。原本它是对冲投资风险的保护手段,可一旦金额缺乏透明、公平的核算,也就成了一把悬在家长头顶的利剑。

孩子究竟怎么伤的?

家长说孩子每天训练4小时,导致伤病频出;青训方则说正常训练量是2个多小时,另外1小时是拉伸康复。这种“各执一词”的场景,几乎是所有高强度体育训练都会出现的“罗生门”。尤其在足球这样的对抗项目里,伤病和训练安排密切相关,但也别忘了:有些伤病可能是因为孩子生长发育期本就脆弱,或者之前就有旧患。真正需要的是双方在协议里把“伤病责任”说得明明白白,比如:定期检查?专业康复?如何证明是训练过量导致?否则出了事,只能靠吵架甚至曝光来“分锅”,无论是哪一方都只剩一地鸡毛。

“自由身”要不要“买断”?

这个案例里,家长最着急的,就是拿不到自由身证明,孩子连校园足球都不让踢。背后逻辑其实是:如果今后孩子要再进别的专业机构、再上专业比赛,就得先撇清和上一家俱乐部的关系,不然没法注册。所以,“嗨球少年”不放人,跟职业足球转会一样,是想确保自己的投入不落空。可家长质疑——我纯粹是要养伤、要回家读书,凭什么也要被狠狠宰一刀?

这就好比你在一家“免费食宿、免费辅导功课”的教育机构读书一年,临走时突然被告知:要结账!可学费怎么算?是按“专家级辅导”定价,还是普通培训班?没有统一标准,双方只剩下各自喊价、互相质疑。

博弈的终局,不能只靠吵

家长单方面在社交平台上曝光,是想把压力抛给舆论,用声浪换谈判筹码;青训机构至今保持沉默,大概是想等风头过去,或者掌握更多证据再说。但最终能解决问题的,依然是合同和法律。

从行业看,青训投入大、回报慢,需要制度来护。欧洲足坛也有青训补偿机制,比如FIFA规定,球员年轻时哪怕跳槽,也要给原培养俱乐部“培训补偿”和“联合机制补偿”,免得母队投入打了水漂。

而对家长而言,签青训合同时就要仔细研究违约金条款,最好能有第三方评估或足协仲裁机制,一旦发生纠纷,大家讲证据讲规则,而不是把孩子推到“网战”前线。

别让孩子的梦想埋在纠纷里

退一步说,倘若孩子真的因为训练不当而落下旧疾,再想踢球恐怕也慎之又慎;可如果孩子未来能重回绿茵场,就得通过对赌式的“自由身”来解套……两相矛盾,折射出中国足球青训之“拧巴”。它既想让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机会圆足球梦,又怕被“白嫖”或“挖角”,于是用“补偿金”死死卡着。

有人会说,你免费青训就该豁达一点,毕竟是公益;也有人反驳,没这笔钱,青训机构还怎么维持?真要“完全公益”,谁买单?所以,青训之难,不只是在足球,还有很多带着商业属性的培训行业——音乐、美术、体操……都在焦虑:投入大量资源后,怎样既保障机构的生存,也兼顾家长和孩子的权益?

“18万索赔”从个案看是一次家长与青训方的扯皮,从行业看却是中国足球青训的宿命博弈。我们不希望看到孩子在四处流转的球场里来回跑,只是因为背后大人的利益纠缠;也不愿每一次纠纷,都要靠曝光来逼宫、靠停更或删评来避战。

真正的解法,还是得回到制度和合同:让赔偿和伤病责任归到透明、对等、可执行的框架内,让仲裁机制更专业、更便利、更公允。只有这样,孩子的膝伤才不会沦为舆论攻防的筹码,让青训机构的投入得到应有的回报,也让中国足球真正依靠青训走得更稳更远。

原标题:《从“免费踢球”到“18万赎身”,是孙继海的青训模式错了吗?》

栏目主编:陈华 题图来源:新华社

来源:作者:解放日报 姚勤毅

标签:
收藏
分享
发表评论
发布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