评论丨男童被孙继海青训索赔18万,暴露公益青训法律之困
这起索赔风波暴露了“公益青训”法律之困,中国足球从娃娃抓起,不止于竞技层面
近日,一名家长发布视频称自己12岁的孩子因伤想退出孙继海旗下的足球青训,随后被索要18万元赔偿,持续引发关注。
据荔枝新闻报道,受伤小球员母亲张女士透露,他们老家在西安,2024年2月特意带孩子前往大连加入“嗨球”青训,每天除去上学、写作业,训练时间至少4小时。在较高的强度之下,孩子膝盖受伤,有“胫骨结节炎、髌腱炎、骨裂”,教练的一些不当言语也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,因而产生退出的想法,却被索要高额赔偿才能换取“自由身”。其认为18万元赔偿不合理。
↑孙继海。图据新华社
公开资料显示,“嗨球”青训是由孙继海创办的一家“全免费”青训机构。事实上在如今足球大环境普遍不好的情况下,“全免费”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模式。孙继海曾对媒体表示,“搞全免费的青训绝非心血来潮。因为如果收费,就一定会将有天赋的孩子挡在门外”。
对于这起纠纷,双方各执一词,网上声音也是各有立场,有指责家长想“白嫖”的,也有指责青训“黑心”的。暂不论孰是孰非,这起索赔风波无疑凸显了公益初心与商业逻辑的冲突,也暴露出与欧洲足球文化的差距。
“全免费”,在欧洲是青训的主流模式。青训是欧洲足球强大的“青春秘诀”。许多球会提供近乎免费的培训,靠出售青训球员创造收入,再把部分所得重新投入到青训球员培养当中,形成良性循环。不论是被称作“荷兰足球的摇篮”的阿贾克斯青训营,还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巴萨拉玛西亚青训营,都运转良好,持续向俱乐部及国家队输出球星。比如拉玛西亚青训营,向孩子们提供文化教育、心理辅导、社交及个人技能培训、运动员退役后指导等服务,甚至给予小球员所在家庭以相关支持,解决后顾之忧。
能够举办免费青训营,对于中国足球从娃娃抓起是有相当助益的。但社会也要看到,免费青训,不代表是无成本的,不代表学员是随意进出的“自由身”。孙继海曾透露,培训一名球员年花费在20万-30万左右。如果球员中途离开,青训机构理应获得赔偿,这也是行业惯例。
在欧洲,青训小球员有严格的合同管理。根据博斯曼法案,16岁以下青训合同通常是一年一签,这样可以灵活管理年轻球员的合同,避免长期绑定球员。同时,在青训管理上也非常严格,确保小球员的转会和管理都按照规定进行。如果球员因伤病或其他原因退出青训营,青训机构有权要求球员或其家庭支付一定的赔偿金或训练费用;如转投其他俱乐部,而新俱乐部则要支付给原俱乐部一笔赔偿金,以鼓励青训培养。
在国内,不依托于职业俱乐部的青训机构,如果只当成慈善,依赖个人资金与公益募捐运营,显然难以长期维系。孙继海旗下青训虽宣称“全免费”,本质上也是足球的市场化行为。这就要求受训球员及青训机构,都要具备市场化意识,遵从市场化规则。如果有宣传免费的行为,以“全免费”作为宣传卖点是否合适,是否体现专业性做法,本身也有值得探讨之处。
市场化是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的,市场化的本质是法治化。这起纠纷,既有认知层面的问题,更有法律层面的问题。比如,双方是否签订合约,合约是否符合国际惯例,对双方权利义务约定是否详尽,尤其是对退出机制的约定,以及赔偿标准等,都需要明晰。
事实上,据媒体梳理,如张女士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,这也暴露了国内“公益青训”面临的法律困境。如果双方都共同认可规则,并有合同傍身,照章办事,自然就会简单明晰得多。否则,就会在赔偿金额、甚至该不该赔的问题上陷入口水仗,沦为糊涂账。
中国足球从娃娃抓起,是一个体系工程,向先进足球文化学习,不止于竞技层面,在运营模式、队伍管理、合同管理等方面,同样需要系统性地全面接轨,而市场化、法治化是始终需要坚持的方向。
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
编辑 汪垠涛
红星评论投稿邮箱:hxpl2020@qq.com
